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服务行业的gdp,服务行业占国内gdp多少

2023-02-16 网络投稿 【 字体:

今天给各位分享服务行业gdp如何统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GDP还可以通过支出法来计算,所谓的支出法就是大家为了购买货物或者服务的过程中付出的所有成本。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下面是相关算法。

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1

第一、运用生产活动中货物以及服务的市场价值增值来计算GDP

GDP可以通过生产法来计算,所谓的生产法就是通过计算货物以及服务在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市场价值的增值部分,可以用很简单的一个公式来表示: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总产出就是大家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而中间投入就是在生产所有货物和服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成本,两者的差价就是GDP的数值。比如五金店对外销售了1000元的产品,五金店花费600元采购了这些商品,那么五金店在这项业务中产生的GDP是400元(1000-600=400元)。

第二、运用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来计算GDP

GDP也可以通过收入法来计算,所谓的收入法就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所有的收入,包括了劳动收入、政府收入、企业收入等,也可以用很简单的一个公式来表示: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种计算方式其实就是对生产活动中各个主体获得收入进行综合,在一项业务发生的过程中,不同的主体会获得不同的收入,我们只要将各个主体的收入加在一起,最终就是GDP的数值。

比如五金店在一个月内产生了30000元的GDP,其中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是5000元,向政府缴纳的税费是3000元,门店租金为10000元,水电费支出为1000元,对于五金店的利润为11000元(30000-5000-3000-10000-1000=11000元)。在这个五金店的业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获得了各自的收入。

第三、通过大家为了购买货物以及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GDP还可以通过支出法来计算,所谓的支出法就是大家为了购买货物或者服务的过程中付出的所有成本。还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GDP = 最终消费支出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 居民消费支出 + 政府消费支出 ) +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 ( 货物和服务出口 - 货物和服务进口 )

运用支出法来计算GDP,其中最终消费支出是针对最终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中间产品并不计入。还有房产的销售,对于二手房的销售并不计入GDP中,因为二手房只是对房屋的产权进行了转移,并不是新增的资产,而新房则是从无到有,属于新增的资产。

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2

GDP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统计调查资料、服务业抽样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来源:知乎】

GDP是如何计算的?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1、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

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扩展资料: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中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gdp是怎么计算出来的3

【溯源】

GDP就是一个关于国家或者国民的收入概念。在古代,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为主,国家只考虑赋税,以田地税、人头税为基本税,国家并不会考虑国民收入;况且农业经济,总产量受土地面积和人口限制,统计国民收入也没有多大意义。到了17世纪的近代,英国的手工业工场发达,对经济的贡献度很大,英国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手工业工场主家庭出身的威廉.配第,开始思考国民收入问题,最早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他有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此后,劳动价值论成为了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劳动价值论的最大争议和困惑,就是无法很好的解释价值和价格的脱节现象,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就直接放弃了劳动价值论。至今为止,资本是按照什么逻辑,成为我们商品的价值一部分,依然争论不休。

GDP这个概念,诞生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遇到了世界经济危机,政府就想知道老百姓手里到底有多少钱,后来美国要考虑战争,又想知道政府到底能有多少钱打仗。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1933年库兹涅茨便着手搜集国民经济核算信息,这就是GDP的前身。由于存在观点分歧,这个课题后来就跑到凯恩斯手里了。那个时候凯恩斯正在研究宏观经济,他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要分成两个部分,投资和消费。你消费不足,经济就不增长,所以国家要替你消费。

到了1940年,在凯恩斯的带领下,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方法建立了起来。GDP=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后来人们又把净出口考虑了进去,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GDP = C + I + G +(X-M)。政府购买其实就是政府消费,所以这个GDP就分为三个部分:投资、消费、出口。我们今天常说,经济增长要靠三驾马车,就是指这个三驾马车。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GDP开始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我们国家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主要统计的收入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直到1985年才开始统计GDP。

GNP是GDP的`旧称,前者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后者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GNP是在GDP的统计基础上,扣除外国在本国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加上本国从国外获得的投资和劳务收入。两者的差异其实很小,我们国家目前的GDP大约相当于GNP的99.6%。早期,国际上通行的是GNP,随着经济全球化,按“国民”原则统计国民收入越来越不准确。1993年,联合国统计司正式决定用GDP作为统一的计算口径。虽然GDP叫做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它在概念上从属于GNP,只不过是缩小了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罢了。

【算法】

按照定义,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上述定义,源于凯恩斯对GDP的理解,包含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三个环节。它是采用支出法计算的GDP。要想知道这三个环节具体支出了多少,我们必须要知道最终购买了多少。为了防止重复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所以这种支出法统计的都是最终产品,也称最终产品法。

凯恩斯的这个算法,现实中不怎么好用。我们很难区分一件商品到底是属于中间品,还是属于最终品。比如说粮食,既可能是最终的消费品,直接食用,也可能是中间的产品,用于深加工。再比如说设备,既可以算成最终的资本品,用于销售;也可以算成中间的资本品,自行制造,内部使用。这样势必造成使用的混乱和重复计算。现实中,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采用收入法计算GDP。

收入法包括两小类:一种就是生产法,按照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单位,分部门进行统计,GDP=工资+税收+折旧+利润;还有一种收入法,分要素进行统计,也称要素成本法,比前者多了点变化,本质上都属于收入法。最常使用的,就是生产法,统计出来的就是增加值。由于增加值不包含它的中间产品转移过来的价值,所以没有重复计算。这种计算方式,没有采用支出法,不必再计算最终产品,所以再使用GNP的原始定义,把它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就不合适了,于是联合国统计司于1993年,把国民生产总值(GNP)改称为国民总收入(GNI)。按照这个逻辑,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严格的说,应该叫做国内总收入。

不管是采用支出法,还是收入法,理论上的统计结果应该一致。这个结果反映了凯恩斯主义对于价值的理解。这个理解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传统的经济学对于价值的理解并不相同。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全部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也就是所谓的第一部类的生产和第二部类的生产。生产资料的价值需要转移到消费资料的身上,社会总价值中不能包含生产资料的价值,例如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价值不能算入社会总价值,不能进行重复计算。反观凯恩斯,不仅是要将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价值算入GDP,甚至于政府的公共开支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也要算入GDP。

GDP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2.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或称成为库存)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生产出来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只能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处理,这样是从生产角度统计的GDP和从支出角度统计的GDP相一致。

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

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

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我们可以计算出消费率和投资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所谓投资率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按照有关统计资料,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的消费率为52.1%,投资率为43.4%。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

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也可看成是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第一项为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第二项为生产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第三项为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第四项为营业盈余,是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四、两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以上所介绍的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核算体系。首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信息、知识、技术、劳务部门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物质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相对下降。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应把非物质生产劳务计算在内,把一切有偿劳务的市场价值计入GDP是必要的。其次,根据SNA核算国民收入时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等也都有合理性。当然,这种体系以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衡量生活水平等也是有缺陷的。例如,非市场交易活动(如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得不到反映,无法说明人们闲暇的享受与安全,无法反映一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重复计算,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前,还有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为前苏联、东欧及我国所采用。该体系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这种核算体系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其缺陷日益突出。例如,它不能反映信息、劳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它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不利于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间衔接情况,不利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因此,东欧、俄罗斯等经济转轨国家和我国也逐渐采用了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从1985年起,正式采用GDP指标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已计算并公布GDP数字,但还没有计算和公布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数字。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GDP是怎样统计

流入与流出的统计。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经济产业的结构分类之一。

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中国的 GDP 是如何统计的?

我国GDP是采用“生产法”统计的,只统计国内的实际生产增加值 ,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季度或一年),国家经济中所生产出的 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2021年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 同比上涨18.3%, 环比上涨0.6%, 相比2019年上涨10.3%,两年平均增长5.0%,实现稳健开局。

GDP的指标意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 心指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

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

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

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

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因为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GDP是如何统计的

你好,GDP是按照规定的方法,在大量的基础数据基础上加工计算出来的。从企业这个层面,GDP是逐级汇集起来,就是增加值的加总。但增加值的计算,统计按生产法下要首先计算总产值,然后把中间投入减掉,得到剩下这块增加值。

确定统计方法后,更重要的就是收集资料来计算。如国内GDP,首先分94个行业,含农业5个,工业39个,建筑业4个,服务业46个,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来计算。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

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

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

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

这里面包含几个概念:

(一)统计时间相对比较紧。年度GDP叫初步核算数,在年后20天就得统计出来。季度GDP统计也得这样,基本上是在季后20天就要统计出来。而94个行业每个行业又包含着大量的企业,如果从企业规模来讲,把企业又可以分成好几类,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个体经营户,所以GDP涉及的对象非常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统计出来,统计收集的资料非常有限情况下,就只能采取推算,推算就会影响到GDP的精度,所以一般来讲,时间要求的越紧,GDP推算成分越大,数据质量相对低一点。

(二)中间投入数据获取非常难。用生产法来计算行业的增加值,就要获取它的总产值,还要获取它的中间投入,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中间投入获取非常难。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的中间投入,要购买的原材料,包括一些服务,少则十几组,多则几百组,要把所有的中间投入资料找到,非常困难。从企业层面讲,有大型、中型、小型和个体经营户,大型企业财务资料相对多一些,收集起来好一点。但是小型企业财务资料非常少,不好计算。个体户更是这样,没有任何财务指标。这样就缺少很多资料,只能通过一些资料进行推算。

所以,GDP数据要经常修订,这也是GDP核算的特点。从国内看,一个GDP数据要经过三次核算。第一次核算叫初步核算,是在年后的20天,这个数据主要是根据月报和季报等有限的资料计算出来的。在计算中一定会遇到一些资料缺乏的情况,这就需要推算。虽然这时候基础资料还比较缺乏,但是社会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也需要,所以统计部门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先拿出一个GDP来。第二个数据叫初步核实。这个数据大概是在次年的五六月份再重新统计出来。这个数据主要是根据一些专业年报。专业年报相对于月报和季报来讲,范围更全、指标更多、信息量更大、数据质量更高。所以,国家根据年报的资料重新再计算GDP,同时结合一些部门的财务资料,把这两块资料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第二个数据,叫GDP的初步核实。第三次,最终核实数据。也就是到次年年底,统计部门又可以获得更多好的资料,把另外一部分部门财务的资料又得到了,还有就是财政决算资料,再结合这些更加全面、更加可靠、数据质量更高的资料,再计算一下GDP,这个就叫最终核实数据。

GDP数据为什么反复修订,就是根据越来越可靠、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准确的数据进行GDP的核算,这就是为什么反复修订的原因,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风险揭示:本信息部分根据网络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gdp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通常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比如说笨笨来深打工,年薪15万;老爸,年薪8万,老妈留在家上班,一年也能赚6万;另外家里还有一小雨棚,出租给别人放电瓶车,每月1000,一年下来1万2。

根据定义,笨笨的GDP,也就是所谓的“家内生产总值”,等于小雨棚的12000+老妈的6万=72000元;

如果是笨笨的GNP,那就要算上笨笨家人的收入,即笨笨自己的15万+老爸8万+老妈6万=290000元。

关于GDP的核算,按照曼昆的《经济学原理》,GDP(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但如果要细分的话,其实GDP还有3种方法进行核算: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

生产法是我国GDP的统计方法,因此咱们就着重说一下。我们把GDP从产业的角度,分成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算它们的增加值然后进行加总,当然还要从最终产品和中间投入两方面扣除通胀因素。

用生产法计算的GDP,是指各部门在核算期内的增加值。公式如下: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各部门的中间消耗

对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出就是多少斤粮食的价值;对于第二产业——工业,那就是生产出的所有商品的价值;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范围比较广,计算方法也更加复杂,比如说理发师理一次发的价值,律师咨询一次的劳务价值等等。

中间消耗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但要记住:中间消耗不等于成本。如果你没明白,举个栗子:

笨笨工厂生产了1000个毛绒玩具,产值1万元,期间机器保养和修理花费了2000元,员工薪资4000元,那么按照生产法的话,笨笨工厂的GDP则是10000-2000=8000元。

中间消耗你可以理解成为了产值而产生的费用,而成本则是一种固定的支出。就好比你今天去体彩中心领奖金10万块,请保镖花了300,但是你去体彩中心的路上打车花了20。如果要用生产法计算你为社会创造的GDP的话,那就是100000-20=99980块,因为你的“产值”是奖金,而不是保镖费。

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各个生产要素的收入角度来计算GDP。公式如下: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就是个人劳动者的收入;

生产税净额就是上交给国家的各种税费减去政府补贴;

营业盈余就相当于营业利润加上补贴,扣除工资和福利等。(但营业盈余不等于营业利润,营业盈余是生产概念,营业利润是销售概念)

比如笨笨工厂生产了价值1万块钱的玩具,贡献了1万块的GDP(不考虑保养和修理费),拆分一下:

员工薪资4000元(劳动者报酬)

交税1000元,收到补贴500元,即净额500元(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本折旧500;

剩下的就是营业盈余5000

支出法

支出法其实就是曼昆的公式,即加总全社会各类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总额:(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再加上净出口。公司是变形如下: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

很简单,就是一国常住居民和政府部门在货物和服务上的总花费,比如你下班回家后买零食的花费,以及国防部买军舰坦克的花费。

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就好比你搬家了,购置了冰箱和洗衣机,共花费3000块,然后卖掉了一台旧洗衣机500块,那么你的可以资本形成总额就是2500块。放在GDP角度,企业购置机器的钱,扣除处理旧机器的钱,就是企业的消费。

净出口

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总出口减去总进口。

多者相加,得出的即是支出法下的GDP。

理论上,三种方法计算的GDP是相等的,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一国的GDP难免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误差。

服务行业gdp如何统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历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服务行业gdp如何统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阅读全文